“正”一词在华夏文明之根河洛文明中被誉为万经之首的《易经》中反复使用。《易经》64卦中有关“正”的论述有45卦之多,并明确表述“正”是大德、圣德、君德、大人之德,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总结和概括,包含仁义礼智信、温良恭俭让、诚敬孝勇廉等一个广泛统一、内在联系的思想伦理道德体系,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,是炎黄子孙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,是指导人们在得当、适度、适中的位置上,不偏不倚,不左不右,在正常、正直的轨道上行正确之事。
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沧桑,屹立世界民族之林,尚“正”之根一脉传承。中华文明五千年,根在河洛,源头在河洛文化,《易经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,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,从而也奠定了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崇高地位。“唯正能为正天下之不正”,周武王代商取天下,正是他尚正德、行正道。正所谓:有德者取天下,无德者失天下。
“正”是德与行的高度统一,善良的德性支配美好的行为,美好行为有助于善良德性的养成。
尚正德,是中华民族立根之本,是人生观、世界观,是人们精神世界最深层的灵魂、支柱、最核心的价值观,是思想意识、人格品质,是人们思维方式、行为方式的总遵循。
行正道,是中华民族宽容、纯厚、朴实的为人处世的整体思路、目标、途径及其达到最佳状态的方法,就是为了共同的事业、利益而尊重人、信任人、团结人,不计个人恩怨得失,齐心协力干好自己应该干的事情。
尚正德、行正道的核心是公而忘私、严己利人、爱人助人、重义轻利、诚信不欺,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行,突出整体意识、全局观念,和谐相处,正派无私,崇正尚正,达到和谐、合作的最佳状态。
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,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,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。两点之间看起来是直线最近,但人生的道路永远是曲折的,欲速则不达。所以,我们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,不可越雷池一步。
国无德不兴,人无德不立。人就是要尚正德、行正道,树正心,养正气,尚正德,立正行,铸正身,遵循“正”这个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,树立安全意识、自律意识、他人意识、争先意识,吾日三省,三思后行,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,立人之根,受益终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