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新中国成立至今,祖国始终关心爱护着我们,祖国是哺育我的母亲,是我生命的摇篮,从祖国母亲那,我尽情地吸收着能量,在她的陪伴下健康成长。
“鸦有反哺之义,羊知跪乳之恩。”所以,我们要感谢祖国,努力铸就优秀的自己,给祖国给予和奉献。
吸收是给予的必要准备。而执着于吸收却不给予自己的光和热是毫无价值的,我们应当汇小流以成江河,亦应如春蚕吐丝,去绘制春天的满园烂漫。
吸收是点滴的积累,是不断学习的过程。古人有云: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,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河。”量变引起质变,若想满腹诗书气自华,那必定要历经千锤百炼以成钢的决心,毕竟,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。所以,勿以善小而不为,无数微小的沙粒聚集才有了无垠的沙漠。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,让我们从生活中点滴做起,积累吸收祖国母亲的文学宝库,用知识武装自己,磨砺出高馨恬淡的气质和坚毅果断的品质来。
吸收是给予的累土之基,只有充分吸收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更有效地奉献祖国。品读《史记》中精彩的故事,我们看见乌江自刎的西楚霸王,英雄末路的凄凉萧瑟,意气慷慨的刺客荆轲,誓死效忠的爱国大义。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这些荡气回肠的文字,是因为他少时出游,勤奋学习,观孔子之遗风,游四海之名胜,吸收日月之精华,终成经纬之人才,才能用他满含深情的笔触给予中国文学以永久的震撼,给予万世后人以深思与反省。若没有吸收以为基石,以积累为铺垫,那么司马迁的《史记》也不会成为上下五千年文学史上惊心动魄的一抹丹红,若没有吸收则给予也是干瘪的、乏味的、空洞的。所以,吸收是给予的必要准备,是给予的基础。
反言之,没有给予的吸收是无用的,是自私的。积累是为了有效地奉献,吸收是为了更好的给予。三尺讲台,桃李天下,教化春风,无私奉献。孔子坚持有教无类,以仁下士,有得七十二贤,弟子三千。他乐于奉献,将生命燃作一指红烛,点亮希望的微光,在黑暗之流中掌渡,引领迷惘人们寻找到梦想的彼岸。他认识到吸收的真谛,将自己吸收的知识给予他人,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,千古圣人。若孔子徒有满腹经纶,纵使学富五车也不会使人铭记他,尊敬他,不会名垂青史,流芳百世。没有给予的吸收是狭隘的、自私的,不如将自己的才能奉献社会,给予他人滴水之恩。
因此,我们要将吸收和给予完美地融为一体。毛泽东提出“向雷锋同志学习”的号召。的确,雷锋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,他勤奋学习,乐于助人,奉献社会。这也当成为我们人生的走向,少年苦读,报效社会。提高自身素养,修炼内在品格成为一个于国于家有望,于他人于社会有积极作用的人,在吸收和给予中实现人生价值,将我们的祖国母亲建设得更加美好!
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积极做好点滴的积累、吸收,乐于给予、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,中国梦将不再是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