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“气”?曹丕说“文以气为主”,“气”主要指作品的风格和作家的思想、才华、性格等特征。文章之“气”在能印现作家人品的高度,见识的深刻,人生经验的丰富,生活的态度积极与否以及艺术的取向,文学修养等多方面的素质。
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。
鲁迅先生深知国人之病根源在于思想,便毅然弃医从文,其文章有锋锐之气;杜甫忧国忧民,《三吏》《三别》揭示战乱,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,充满忧愁之气;李清照颠沛苦旅中失去挚爱之痛,受尽漂泊与相思之苦,文章不免为悲伤之气;契诃夫生活在沙皇专制时代,同情劳苦大众,憎恶专制制服,其话语中无不是讽刺之气;庄子追求自由,追求精神解放,文笔满是浪漫之气,禀赋、气质、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。
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拿到一本书,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,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儿,然后闭目静思。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,斟酌完毕再打开书,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与自己的猜想一致,他就不再读了。华罗庚这种猜想读法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,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奴,正由于这种读法让他的好奇之气一直维持,在其他领域也颇有成就。
而大文豪苏东坡选择“各个击破”读书法,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明白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;比如想探究史实典故,就换另一个角度,再读一遍,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,就这样阅读,培养了苏东坡思想独特,面面俱到之气。
真正会读书的人勤于吐纳,善于融会贯通真正的阅读,要精于吸收作者凝炼的思想,感受其真正的内在含义,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手法,以扩宽自身的眼界,陶冶情操,达到人生的一定高度,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。
此谓阅读之实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