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母亲慈祥、善良,含辛茹苦等把我们兄弟五人拉扯大,自己的鬓角已经花白了。记得小时候,还是大集体,靠工分吃饭,父亲在外教书,母亲不单整天去生产队出工,还的回家做饭,伺候年迈的奶奶。每年到了初冬出红薯、磨粉时候,母亲总是一人挑水、过锣,常常忙到深夜,第二天还的出工;在那个年代,家家生活困难,红薯面能顶半年口粮,所以,每当红薯出回来后,还要切片,晒片,逢夜晚下雨,母亲一人去收红薯片,天黑咕隆咚,背着收回的薯片,一脚深一脚浅,回到家往往是一身水一身泥。在我懂事时,就听母亲讲:六十年代初,全国自然灾害,家里实在没粮了,从没有出过远门的母亲,和其他乡亲一道,搭汽车、扒火车,到几百里外的灵宝背粮食。在灵宝大山里,母亲翻山越岭,饥了渴了,就向老乡讨要,有次一位好心的老乡给了母亲一个苹果,感动的母亲常常念叨。几十年来,母亲常常教育我们,要知恩图报,要帮助别人,要做个好人。
我的母亲,虽然识字不多,但知道农村孩子只有好好学习,才能有出息,才能吃上商品粮,以后有个好前程。79年,在母亲严厉劝导下,我才上了高考辅导班,考上了中专,终于走出了农村。常言说,儿游千里慈母忧。学校毕业后,我分配在外地。儿子在外,妈妈总是挂念的。那时,家里不通电话,我又懒得写信,又因为长期下乡,有次3个月没有回家也没写信,母亲就胡思乱想起来。当我回到家,一进门,母亲的眼圈就红了,说:宝哇,有仨月不见信,我和你伯(父亲)就着急啦,说再有两天不回来,就让你伯去找你。当时,见母亲那么激动,我眼圈也红红的,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。毕业20多年来,每逢我回家探望父母,走进家门,先喊一声:妈我回来了。如果母亲不在,就满大街找,只有见到母亲,我心才放下。有母亲健在的家,才能是真正意义的、实实在在的家呀。
几十年了,母亲身体还是不错的,到了六十多岁了还能打踩脚,还能上树捋柳絮,这是我们兄弟的福气呀。可是,当我们兄弟都已成家,正是父母享清福、过晚年的时候,不幸却还是发生了,2001年夏,母亲在一次劳作中扭伤了腰,就一病不起,经过多方医治无效,半年后还是带着遗憾、带着不舍离我们而去。
母亲去世后,父亲有我哥赡养,还住在父母老院里,可是每逢回家看望父亲,走到院里首先想到的还是母亲,不觉心里酸楚楚的。母亲不在了,虽然父亲健在,但总觉得家已经不是家了,家已没有了温馨、没有了家的感觉。等到父亲去世后,整个家的感觉,总觉得是缥缈的,是遥远的。
自己结婚后,又有了小孩,加上工资不高,只是在逢年过节时回去看望一下父母,也没有领着父母去外旅游一次,现在回想起来,很是内疚,总觉得自己不孝。
爸妈,儿子是爱您的;爸妈安息吧!
2013年8月29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