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岁前的所有事,大概我们没人能记得,也没人能记住。那时的所有事情,也只能是从父母的口中得知。两岁时开始能够自己颤颤巍巍地走几步路,开始会喊爸爸妈妈,开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
童年,是一本患得患失的故事书。
每个孩子会说的第一个词大概都是妈妈吧,很不幸,听奶奶说,我会的第一个词不是妈妈。很小的时候,我一直是由外婆带着。对于妈妈这个人,我不熟悉。但是我知道,这个我应该叫她妈妈的人,对我挺好的。每次只要和她出去,我总能得到些好玩的。以至于别人只要一说妈妈的坏话,我就会立马翻脸生气。即使这样,那个我应该叫她妈妈的人还是没有每天都和我呆在一起。稍微大点之后,幼儿园的老师开始给我们读故事书,妈妈也借机给我买了几本书。很奇怪,听说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都会给他们念睡前故事,我妈妈怎么从来都没得我念过呢不过没关系,大不了我来给妈妈念好了。每天在老师给大家念故事的时候我都十分认真地听着,结果每个晚上都挺不到妈妈回到家那一刻。终于能碰到几次妈妈空闲的时候,我就把我攒在脑子里故事都翻出来,可总是没到讲完的时候,妈妈又要开始忙活了。那时候的我总觉得自己那个妈妈和别人的妈妈好像不一样,一下出现一下消失,我讲的故事,也时隐时现。
少年,是一本装着各种心情的书。
和幼儿园时的不同,妈妈这个人物突然在我人生的这场戏里多了戏份。相处久了,对妈妈的想法和希望也都变了。得不到的时候仿佛拼了命都想得到,得到后却不知珍惜了。低年级时,一有空就开始自顾自的拿着一些杂志看,虽然没懂里面讲了什么,但也会去翻着看。小时候的那些故事书,就一直在墙角的桌子上积灰。接触的多了,和妈妈的矛盾也多了,她时不时觉得我哪里没做好,然后批评我一通。高年级后,没时间看书了,溺于题海。考试一没考好就得被教育,越是这样,我就越想看书,因为故事里的人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,结局也是美好的。因为妈妈,我的心情几乎毫无定向,有时也会因为她放声大笑,有时也会低声哭泣。有一本书,里面装着我的各种心情。
我得感谢书,从小到大,书是唯一不会抛弃我的东西。在妈妈不会给我讲睡前故事的时候,我能自己讲故事给自己听。长大后,每到我难过时,也能自己编一个故事给自己听,故事里的朋友也从来不会讨厌我。
书像妈妈一样,在我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告诉我什么是好的,什么是坏的。而妈妈,则像一本神秘的书,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故事会是什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