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做
勤快的蠢人王炳全捧书夜读,对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的用人观颇有所感。蒙哥马利元帅把人的品性分为四种:聪明的、
勤快的、愚蠢的、懒惰的。有人向他请教用人之道,他说:聪明而
勤快的,可以当助手;愚蠢而懒惰的,让支配人的人去支配;聪明而懒惰的可居于高位;至于愚蠢而
勤快的,则赶紧让他卷铺盖。对这种用人观我们自然不敢苟同,但也不能说其毫无道理。在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中,诸如《三国演义》中蒋千这类想做“好事”的勤快人真是不乏其例。他们对事业构成的危害,更具有难以预见的隐蔽性,其破坏力往往藏于过程之中,出现于过程之后。假如重用了这种愚蠢而又勤快的人,对于事业来说,简直是釜底抽薪,贻患无穷。这么说来,勤快是不是错了,不是的。错在于愚蠢的勤快,即有心忙不到点子上,有劲使不到岗位上,今天出个岔子,明天捅个漏子,试想,谁还敢用你个“愣头青”?那么,愚蠢者或者说是笨人是不是就没有出路了,不是的。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。蠢笨与聪明,只是相对而言,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动态的、可变的,相互转化的。聪明者恃才傲物,不学无术或浅尝辄止,则可能走向愚蠢;愚蠢者来日苦追,通晓达变,则可能走向聪明。这样的实例可以说是俯拾皆是。“口能言之,身能行之,国宝也。”言而有信,行而有果,即为可造之才。勤快是走向成功的起点和基础。文化素养低,那就抓紧读书学习提高素质;技术能力差,那就坚持岗位练兵争做能工巧匠,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的品位,如此等等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,建立现代企业制度,实施大公司、大集团战略,推进和谐社会各项配套改革,我们目前对许多新鲜事物、概念及其内涵尚一知半解,参与意识还不那麽强烈,亟需争分夺秒地学习,只争朝夕地实践和探索。勤快是治愚的先导。“勤能补拙是良训,一分辛苦一分才”。把勤快用在需要勤快的地方,尽快让自己充实起来、聪慧起来,成为某方面的有用之材,于己于公益莫大焉。写到这里,由不得又联想到写文章来了。有人曾请教名家,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,名家说:改改改改改改改,一连说了七个改字。就是说文章不是一下子写好的,而是改好的,改文章的成功范例不胜枚举。但什么事情都不能绝对化,改文章也要看怎么改,由谁来改。唐代常州刺史张乖崖写了一首诗,其中两句是:“独恨太平无一事,江难闲杀老尚书。”溧阳县令肖楚才来张家作客,看到诗后认为“这个恨字用得不好,会得罪朝中奸臣”,就提笔把“恨”字改为“幸”字,这一改就寓意相反,成为歌功颂德、粉饰太平了。本来张乖崖官居尚书,为人忠直,故遭贬官,诗中的“恨”字表达了他对权奸当道、朝纲不振的愤懑之情。被庸人肖楚才这么愚蠢地一改,成了明哲保身,躲避劝奸,天差地别,精义顿失,谁都明白改糟了。所以说,勤快要是用不到正经地方,那可真是糟得很哩,不知诸君赞同与否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