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家里很穷,已记不清
端阳节吃什么,而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奶奶为我们做的花“簇簇”和“香包”。每到
端阳节前几天,奶奶就会翻出她那个包袱,取出平时收集的花布片及五颜六色的丝线,开始为我们做“簇簇”和“香包”。那不起眼的花布片,在奶奶的手里一会儿就变成了大簸萁、小偶人、豌豆花、小白鸽、小黄鹂、红辣椒、柿子、粽子、挂面、大葱、小屁屁等等,然后把它们穿成一串两串,挂在胸前,漂亮极了。有的在里面放上香料,老远就能闻到香味。给家里的大人只做一个香包戴在身上。我问奶奶为什么要带着些,奶奶说夏天到了,防止五毒虫子咬,做个小屁屁小孩子就不拉肚子了,奶奶说不出很大很深的道理,只说是流传下来的,好看。我想,那一定是奶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奶奶的手工品做得很好,看她随便做上几针就是一朵漂亮的花,至今我还保留着婆为我做的花鞋垫、花门帘,舍不得用。奶奶离开我们后,这件事就轮到了妈,妈也和奶奶一样,只不过没有奶奶做的花样多、细,后来几年孩子们都大了,就不做“簇簇”,只做个“香包”。妈用尽心做的香包,孩子们只好奇的带上一两天,然后就到处乱扔,因为他们觉得那很土不时尚,他们怎能理解,那是奶奶的一片心。如今妈也走了,再也没人为他们做香包了,妈收集的花布片还在,看见时总有些伤感。也许这家传的手艺在这里就失传了。这几天,每每看到街上举着香包叫卖的老人,便想起我奶奶和妈,于是就凑上前去看上几眼,却没有想买的意思,因为那不是我奶奶和妈做的。我不知道我以后还能不能为我的孙子去做,他们想不想要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