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的公选课是唐诗故事。老师在台上讲孔子说过的关于诗歌的作用:兴,观,群,怨。自古以来,对于诗歌的赏析,大都注重兴,观,怨三方面的功能,而这门课却偏偏以群为主要话题,讲解唐诗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和故事。老师特别提到了一本据说市面上买不到的书籍---唐代的《本事诗》。这本书专门记载了唐诗背后的故事。并在开篇就点名了触事兴咏的诗歌特性。第一个故事是关于破镜重圆的。我以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能有什么新奇的故事,其实真正听下来才能了解其中况味。原来每一首好诗都有一个源头,像一颗蚌产出的莹润珍珠,会因为蚌的痛苦而流出眼泪。才有了沧海月明珠有泪的空灵。于是在某个月色如空庭积水的夜晚,我们拿起一本诗集,轻轻诵读,会看到有汩汩的轻烟飘散开来,带领着我们进入诗人迷离的感官世界里,阅读他心中的山川大地,鸟语
花香。然后在迷失的国度里找到自己的心灵。老师讲,“诗者,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”。我想到了自己写东西的时候。在白色的纸上,用铅笔一下一下的勾勒出自己心中想要的轮廓。要漂亮,干净,含蓄,轻灵。像在画一幅画,关起门来,闭幕造车。连我也不曾感动过自己。现代的孩子,从出生起就被圈在书堆里,他们或者说我们的生活被搁置在一个个台阶上,要不停的攀爬才能到远方。现代的大人们,被自己放置在一个个精致的格子里,偶尔通过键盘和屏幕,彼此观望,所有的情绪,无论真假,都透着隔岸观火的冰冷。我也一样,不知道怎么放开自己的情怀。当自己的文字发出去有人看的时候会很开心。这表明了写字的人很寂寞。或许也说明了我把文字当做了一种个人产品,渴望被欣赏,而无关乎诗歌本身。当我这样分析的时候,会觉得这是一种自恋。没有真实情感的文字就像水面一朵无根的
花,只有单调的表面是美的。在当代,我很难见到感人肺腑的送别诗,我们的离别太轻易,不会懂得从《骊驹》到《阳关三叠》的凄美与珍重。大多数的人埋头写字,努力耕耘的,不过是自己创造出的悲欢离合。我们仿佛希腊神话里的自恋少年一般,骄傲而矜持,仿佛全世界都没有能令我们动心的人。终于自恋的纳西赛斯在水边看到了自己的倒影,并疯狂的付出了自己的感情甚至生命。大家都说那是对自恋过头的人的惩罚,其实少年在爱上本体之外的倒影时就已经懂得了感情。所以他的灵魂化成了一朵最璀璨的百冠
水仙。他和他的内心取得了和解。那我们的灵魂呢?我常常觉得心中仿佛有一股酸涩又甘甜的泉水,却不知道如何才能碰触到它。这样的痛苦也许就是自我对本我的距离感,我们无法轻易找到那条通向自己潜意识的道路,无法感知自己最真切的情感,所以才有了那么多无病呻吟的文字吧。渴望用心灵写字的人啊,要如何才能得到纳西赛斯的
水仙花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