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关来历_日记600字2篇
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篇关于来历的故事,供各位参考,希望您能喜欢。有关来历_日记600字(1):
说到清明节,我脑海里浮现出来的不是那味美诱人的“草头团子”,也不是扫墓时噼里啪啦的鞭炮声,而是那飞一般自由的感觉——荡秋千。我最喜欢的节日习俗,莫过于清明节荡秋千了!
清明节荡秋千传说有这样的来历。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,每年的春天,人们长绳拴于高大的树杈上,女子穿着五彩缤纷的艳丽服装坐在上面,前后摆动,在空中起飞荡漾,婉若天仙。唐宋时,荡秋千被称为“半仙之戏”,深受广大妇女的喜爱,清明荡秋千极为盛行。古时候,秋千多用树枝为架,再拴上彩带做成,后来才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子加上踏板的秋千。
每到清明节,我老家的大人们便找来一块木板和两根大麻绳拴在树上,一个简易的秋千就做好了。到时候,孩子们全都跑过来玩。
记得我第一次在清明节荡秋千,那时候我还很小,异常兴奋地在旁边排队。来荡秋千的孩子怎样的都有:调皮的有蹲着荡的;胆子大的不抓绳子的,甚至还站在板上荡;胆子小的有紧缩成一团的,也有上去坐一会儿就逃下来的……终于到我了!我小心翼翼地爬上了秋千,一坐上去脚就不着地了。几个大一点的见我小,就上来推我。“呼——”耳边刮来一阵风,我双手牢牢地抓绳子,紧闭眼睛,双腿蜷缩在一起。但是,我很快适应过来了,“起飞”的那一刻,总觉得自己是一只小鸟,要飞往天际。春风吹拂着我的脸颊,飘来了许多雪花般的柳絮。太好玩啦!自那一天起,清明节荡秋千对我来说成了一种仪式。
其实,荡秋千对身体也有好处。古人常说:“打个秋千不腰疼。”荡秋千时身体正是随着秋千前后摆动,处在前进和后退急速变化的状态之间,可以调节身体的平衡性,在快速变化中使腰部受到反复刺激,腹部肌肉有节律地收缩、放松,不知不觉中就增加了腰腹部力量。
眼看今年的清明节就要到来,快快起身去荡个秋千吧!
有关来历_日记600字(2):
今天我去买玩具,发现付款的票据上写着捌拾玖元。我想:他为什么不写八十九元,而要写大写数字呢。回家后,我查了资料,原来大写数字背后是有故事的。
相传春秋末期,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到东周列国游说。
有一次,他们师生三人只剩下一文钱,正愁没办法吃饭,碰巧来到一家元宵店,只见牌子上写着:元宵一文钱一个。孔子很是为难,就在上面加了一笔,变成了元宵一文钱十个,然后带着弟子进店要了十个元宵,吃完后,孔子给了店主一文钱,店主说:一文钱一个,十个就要十文钱嘛。孔子指了指牌子,店主一看,原来牌子被人改了,只好自认倒霉。
临走时,孔子说:如果有人在十上再加一撇,变成千,你不就亏大了,你以后还是采用大写为好。店主觉得有道理,就跟着做了。
原来,大写数字是为了不易涂改,怪不得票据上写着捌拾玖元。要写成八十九元,那么,如果有人在八上面加上一点一横,那八十九元不就变成六十九元了吗。
另据史料记载,数字大写始于武周。著名学者顾炎武考证说:凡数字作壹、贰、叁、肆、伍、陆、漆、捌、玖等,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。到了明太祖时期,又将漆改作柒,将陌改为佰,还将阡改为仟。使大写数字更加完善。
看完这些,我又增加了好多知识,原来大写数字,是这么有趣啊!
大写数字与小写数字及数字对照(0 零 零)(1 一 壹)(2 二贰)(3 三 叁)(4 四 肆)(5 五 伍)(6 六 陆)(7 七柒)(8 八 捌)(9 九 玖)(10 十 拾)(100 百 佰)(1000 千 仟)(10000 万 万)(100000000 亿亿)
注释:
春秋末期:约公元前500年
东周列国:存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的所有国家。
游说(shu):奔走各国,凭着口才劝说君主采纳他的主张的人。
文:古代货币单位。
明太祖:1368年建明朝,北伐灭元,完成统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