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精选】明朝的作文3篇
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3篇关于明朝的故事,供各位参考,希望您能喜欢。【精选】明朝的作文(1):
千锤万击出深山,
烈火焚烧若等闲。
粉骨碎身浑不怕,
要留清白在人间。
——于谦
我看着于谦墓前的这首《石灰吟》,不禁想起600年前那个力挽狂澜的明朝大臣。
洪武三十一年,明帝国的缔造者朱元璋去世,对于明帝国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损失。
但在这一年,明帝国也迎来了它将来的拯救者,这位拯救者就是于谦。
土木堡之变发生后,英宗被俘,明帝国陷入一片混乱。侵略军头目也先抓住了皇帝作为人质,还向明帝国要钱,拿了钱还不办事(放人),那大明国库也能给要光了啊。
此时,于谦干了件大事——改立朱祁钰为皇帝,这也就是很明白地告诉也先:现在英宗皇帝不是皇帝了,你们也别拿他当人质,老问我们要这要那。
现在看来,这真是一个明智之举,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明朝的士气,却激怒了也先。也先下令,立刻出兵。
这时,于谦干了第二件事——他组织了北京保卫战。他分派了8员大将镇守8座城门。而最后一座,也是最难守的一座,由他自己镇守。同时,他下令:守军出城后,即可关闭所有城门。这种破釜沉舟的方式使明帝国大获全胜。
这场战争并没有向我们讲述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,而是讲了一个关于勇气和决心的故事,是一个在绝境下始终坚持信念的传奇!
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,也不要放弃希望,坚持下去,就能创造奇迹。
于谦同志已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这条真理。
【精选】明朝的作文(2):
读完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我对太监的无耻掌权感到无比愤怒。
《明朝那些事儿》记述了一个朝代的兴起灭亡。它记帝王人生,展宫廷百态,道明宫秘史,书宦海沉浮。
在这本书里,我深切地体会到永乐大帝的英明神武;天启皇帝的昏庸无能;官场的深不可测;大臣的勾心斗角;战争的残酷无情;名将的冷静果断;兵仙将帅其中,最让我愤怒、痛恨的是太监的无耻掌权,断送了一个威震四海,十分强大,为万国所敬仰的帝国王朝。
写到这里,我不禁想起了明朝著名的土木堡之变。这是明朝历史中最为耻辱的一年,也是明朝攻无不克,战无不胜,锐不可挡的军队实力发生重大改变的一年。1449年7月蒙古瓦刺首领也先进攻明朝大同,当时的掌权太监王振为了风光、出名怂恿昏庸的明英宗朱祁亲征,并带上京城最为精锐的三大营,共计二十万大军、十几位名将来到金戈铁马的战场。因王振无头无脑的胡乱指挥,第一场战役就被埋伏,让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。后来王振又为了一己之利贻误撤退战机,让将士一去不复返,而且还让皇帝被抓当俘虏。这怎不令人感到气愤呢?一个虎跃龙腾的王朝,被一个祸国殃民的太监断送。这难道不是我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吗?要知道,这二十万的精锐大营,当年曾随永乐大帝朱棣征战南北,就连也先的祖宗马哈木也成为其手下败将。如今摧坚陷阵的三大营被也先不会吹灰之力地歼灭。罪魁祸首自然是王振,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不禁怒火中烧,恨不得将这个病国殃民的太监,千刀万剐。
除了王振,明朝还有许多太监、奸臣:魏忠贤、刘瑾、严嵩我对他们恨之入骨。他们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利益,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原则,无耻地陷害了一个个勤勉为国的忠臣,任蒙古铁骑踏遍中华疆土,斩杀千千万万无辜百姓。他们让我知道:一个人居然可以无耻到这种地步。
太监,是明朝光辉历史的胯下击辱!
【精选】明朝的作文(3):
《明朝那些事儿》是本可读性很强的书!
许多历史书要么全用古文书写,比如:子曰、子再曰、……矣,看起来像在翻译火星文;要么全书都严肃刻板,读起来好像在嚼一块生硬的石头。而当年明月在写《明朝那些事儿》时,他摆脱了这种枯燥、毫无新意的形式。而采取了幽默、风趣的写法讲述上下三百年的明朝历史。
“不知怎的,王大臣(没错,姓王,名大臣,一听就是个惹事的主)就变成了王大胆。”“陈友谅扎营的位置在朱元璋的上游。他在河里洗脸,朱元璋要喝他的洗脸水;他在河里洗脚,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脚水;他在河里撒尿……”一看,就引得我不住笑喷。比那些老掉牙的历史书好了何止百倍。十分可敬的是,当年明月不仅使用正史,还敢于使用野史作为文章参考。
假如没有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大多数人对明朝的认知可以说是:只停留在电视剧里那些胡编乱造的片断中;或是那些让人觉得索然无味,只高兴扫两眼的历史书中的只言片语(自愿花个把年头仔细研究一套大开本历史书的人除外)。
且全文浑然天成,多一字狗尾续貂,少一字意犹未尽。此文古今中外也少有啊!里面的话就像是在描写中的人物、或作者本人与你在探讨自己的想法、观点、感受等。让读者身临其境,好像在皇宫里指东打西、指南拱北;在战场上叱咤风云;在官场上尔虞我诈;在缰土上安居乐业。全文一气呵成,字字珠玑,让我深深折服,欲罢不能。
看了四遍《明朝那些事儿》后,我想用四个字精简的描述:严谨、风趣!
不信,你读一读这套书,一定会入迷!